新闻中心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尤为迫切。自2003年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在这方面的政策执行和实际行动都展现了坚定的决心和显著成就。
**非遗的价值何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历史的遗存,更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它包括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节庆活动、传统工艺等多个方面。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为全球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无限可能。中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自加入公约以来,一直积极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资源。
**政策助力与实际行动**
加入公约后,我国政府迅速出台了多项政策来推动非遗保护。例如,2005年国务院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6年发布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这些政策框架为地方政府、文化组织、民间团体提供了规范和指引,确保保护工作有序进行。政策推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是我国在非遗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
**传承与教育的结合**
在具体的保护行动中,各地开展了丰富的传承活动。如浙江省的龙舟赛和广州市的广府庙会,这些活动不仅唤起了公众对非遗的关注,还增强了社区的文化认同感。此外,教育与传承的结合也是关键。许多学校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聘请民间艺人为传承导师,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传统技艺。
**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国在推动国内保护工作的同时,也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多个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展开了深入合作,并在国际平台上展示了昆曲、中国书法等多项文化项目,这些都彰显了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就,也传递了开放与合作的信号。
**总结**
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二十年,是我国非遗保护政策不断推出、措施不断落实的重要时期。这段历史不仅见证了我国在保护领域的努力与成就,也为世界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扫一扫关注我们